close

20090419_02.jpg

龍均打蛋中~~ 與媽媽在家一起做『肉桂戚風蛋糕』


龍龍現在一年級了,每日中午放學後,
爹地總希望他能盡量不帶課本回家、甚至沒回家功課
如此~一來可減輕書包重量,二來可多一些時間做做其他的事情...
但發覺周遭好像都沒人這樣想?還有家長希望回家功課多一些?

上個月於均均學校孩子國親師會時
聽到郭園長介紹《慢的教育》一書:發現他的理念超好!(或說與爹地想法相近)
於是爹地趕緊上網買了回家,這幾天看完之後總在心裡咀嚼著...
信心大增,也學了很多~

上週五(4/24)郭園長還特別為家長們舉辦了一場精彩的《慢活》、《慢的教育》演講...
以下摘要一些此書的內文與大家分享
也希望大家在這資訊爆炸、老是強調潛能開發、贏在起跑點、時間就是金錢.....等觀念的現在
能夠有另外的一些些想法!


‧童年就像大教堂裡的高敞空間~
   大人要學會放手:不應聽到『我喜歡自己畫,大人為什麼老是愛管閒事!』

‧望子成龍太迫切之過度親子行為會變成:『直升機父母』、『冰壺競賽場父母』、『教育媽媽』

‧父母的『微觀管理』,並不能製造出頂尖的孩子~反倒製造了憂鬱與焦慮
   最終結果是,孩子變成家庭運轉的中心

‧正當全球化經濟迫切的需要敢冒險的人才時,我們卻在教導孩子不可以冒險

‧詩人威廉‧布雷克概括童年的名句:
   從一粒沙中看見一個世界,從一朵野花中看見天國,
   用手掌握住無限,一小時就是永恆~

‧孩子缺少了作自己的那份『自由』,沒了小小的冒險、秘密的經歷、挫敗與閃失、痛快的搗蛋、獨處的時刻,甚至連無所事事的無聊時刻也沒有

‧從新思考做一個小孩的意義何在

‧童年應該任他們按自己的步伐去學習與創造

‧社會如果能給兒童幾年時間去實驗,甚至偏離常軌而犯錯,兒童比較能健康地成長

‧我們教小孩子『要懂事』,卻又不願接受他們真正懂事的事實

‧嬰兒不是一塊白板,被動地等待大人把它填滿,而是生來就會主動尋覓建構大腦所需的信息輸入

‧如果要讓孩子成為雙語人,必須讓他每天睡眠以外的時間有三十%在聽講外語

‧想要學會一個語言,就得生活在其中、鑽研它、讀它、吃它、呼吸它

‧刺激過多會擾亂睡眠,而幼兒需要在睡眠時消化、扎牢他在醒的時候所學的東西

‧幼兒期該做什麼?遊戲比趕進度重要的多

‧遊戲是人和周遭世界以及自我產生深刻關係的方法,真正的遊戲是自發的、不確定的

‧畢卡索:我必須保持童心才夠作畫

‧愛因斯坦:要想激發創造力,必須先有孩子般愛遊戲的意向,以及孩子般想被誇獎的心

‧隨意遊戲乃是成長的基本要素,遊戲是大自然把我們調教聰明的方法

‧大人的參與絕對必要,但是只能負責提出柔性建議。我們應讓幼兒照他們自己的意思去玩

‧暖房催熟般提早學習的孩子往較易產生焦慮,也比較欠缺創意

‧社會性良好、懂得與人分享、有同理心、能聽從教導的孩子,比較能把讀寫算都學好

‧瑞吉歐式幼兒園:誘發幼兒天生的好奇心、讓幼兒自由自在的表達;老師不能成為學習行為主導者~兒童受到尊重,鼓勵兒童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回應周遭世界

‧瑞吉歐式幼兒園:造就能思考、能做夢、能分析、能推斷、能與人互動的孩子

‧瑪麗亞‧蒙特梭利:遊戲就是孩子的正業

‧大自然就是終極的遊戲場,也是原始的教室

 ‧有教育功能的玩具?國際玩具研究中心:有教育功能的是遊戲的環境場所,不是玩具本身

‧低科技的、能讓兒童照自己的意思去玩的玩具:積木、洋娃娃、輪子拉車、泥土、顏色筆、紙~就是最好的玩具

‧發明玩具的人投入的想像和機巧越多,孩子能發揮想像和創造力的餘地就越少

‧小孩子需要的是可以讓他們真正作小孩子的玩具

‧二十一世紀的兒童是『數位原生者』?長時間看著快速移動的影像,可能使兒童的腦袋變成永久過渡刺激狀態

‧玩電腦遊戲可能促進認知發展

‧模擬遊戲,玩得人必須破解規則、權衡證據、解答難題、分析數據、擬定假設,要做立即的判斷和仔細斟酌的判斷,這些都是教室裡和職場上需要的技能

‧整天盯著螢幕的孩子會缺乏足夠的時間反省與休息,與人和事物親身的真實互動也變少了

‧孩子需要有相當份量的時間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使用人際互動的技能

‧維基百科創辦人吉米‧威爾斯和發明Web2.0的提姆‧歐萊里提出:絕對不在網路線上說出『你當著本人面不會說的話』

‧微觀管理下的童年可能創造出來的副產品:自戀

‧兒童一心多用未必是好事。人腦需要有安靜休息的時候,以便整理觀念、記憶、經驗,
   人腦也必須在放鬆的狀態下,才能夠進入比較豐富的、更有創造性的思考

‧如今的兒童需要的不只是知道事實。他們必須學習如何集體解決問題,如何分辨有益的與無益的資訊,如何與其他國家的同儕聯繫並交換想法,如何整合跨科目的思考

‧愛因斯坦:教育就是你把在學校所學的都忘掉之後剩下的那些

‧學校普遍因太偏重讀與寫,又把考試重於一切,反而降低了認知能力的刺激、與運用思考

‧在未來世界裡真正能得心應手的人,不是將規定背熟專門提供標準答案的人,而是思考敏捷、思路跨越學門界線、為了喜歡探索答案而鑽研問題、終生不畏學習挑戰的人

‧不要一心記掛著考試,才會教出健全的人

‧教育的關鍵在:使孩子希望『知道他們必須知道』的事物

‧芬蘭的教育力求減少競爭~不重視考試、沒有功文課程,補教在芬蘭是不存在的

‧芬蘭:出了校門就遠離課業為妙,能有時間休息或遊戲,或者就做單純的小孩子

‧芬蘭:學校的第一要務就是培養好學的熱忱

‧學校的目標應是:培養有想像力、有紀律、有活動力、熱愛學習與生命的孩子

‧家庭是孩子『自信』的來源,和孩子閒談就能幫孩子建立自信、豐富孩子的語彙、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

‧英格蘭聖約翰學校強調『勝任能力』:處理資訊、處理改變、人際互動、世界公民、學會怎樣去學習

‧家庭作業不應是一堆選擇填空的習題,可以是鼓勵發揮創意的、激發想像、思考的

‧熱愛學習才是學業成積較優的可靠指標,家教補習不是

‧教育的目的:鼓勵學生用自發的本能探索多采多姿的生活、培養學生的積極求知慾、幫助他們步上求學之路

‧各就各位,預備,放鬆

‧安排的有條有理的活動固然對孩子有益,但是不能多到忙都忙不過來

‧不要剝奪了童年的『天賜的自發性』,超負荷的兒童較不可能自主地遊戲

‧親子交流可以讓小孩學習言談、傾聽、講理、妥協,這些能力都是高EQ必要的元素

‧太重視運動得分也和太重視考試一樣,會造成本末倒置

‧切記青少年運動是孩子自己的事,不是大人的事

‧把『好玩與自由的玩』放在第一位,其實有可能培養出優秀的運動員

‧『鯊魚』隊:團對第一,喜歡打球與學習球技比勝利更重要

‧紀律:不行就是不行

‧家庭錄影帶:創造一幅完美的童年肖像,只留下光鮮亮麗的部分,顛簸的、惹麻煩的部分都剪掉?

‧把孩子捧得太高會使他們不願意冒險、不願意實驗、不願意堅持把一件困難的事情做下去、不願意犯錯並從錯誤中學習,因為任何可能失敗的事都會使父母失望,從而有損孩子自認最優秀的顏面

‧誇獎的方法應是:誇獎孩子付出的努力(如:你能鍥而不捨很了不起!)

‧大人必須像大人,孩子才夠真正做孩子~規則和界限對孩子成長有益

‧有界限約束可以教孩子知道自己有什麼長處或弱點,也教他們為踏入建立在規則和妥協基礎上的世界作準備

‧如果一切不設限,孩子將無從學習如何應對失望、如何接受滿足

‧衝撞威權是成長的一部份,小孩子賭氣、甩門、低聲說『可惡』,的確是令人不愉快的,可是這都是做父母的人必得面對的

‧我們把『一切最好的』給孩子,剝奪了孩子學習如何好好使用既有之物的機會

‧慶祝小孩子生日是近代才有的現象

‧模糊成年與童年的界線可能妨害了孩子,擠壓了他們可以做小孩子的空間

‧花時間共處比花時間買東西重要

‧安全:玩火

‧英國戶外托兒所:秘密花園的課程是『風雨無阻』的

‧如果一心只記得掛記著孩子的安全,信任就不復存在

‧童年的樂趣之一就是冒風險、走走危險邊緣

‧孩子的適應力和耐力遠比我們想像中的強

‧孩子往往比我們想像的更能明白事理、更有能力、更能處理危機(電影:貧民百萬富翁)

‧生活中本來就會遇到危險的事,所以沒有必要排除童年可能接觸的一切危險

‧我們努力要為孩子創造最理想(最衛生)的環境,卻可能因而使孩子身體變弱了

‧小孩子待在秘密花園顯然能培養自信~孩子越有自信,爸媽越不會擔心受怕;爸媽越不緊張兮兮,孩子越有自信

‧火很危險,一定要小心,可是也不用害怕!

‧愛因斯坦:算得出數量的東西未必都有分量,有分量的事未必都能算得出數量

‧不要幫孩子過他的生活,讓他自己過自己的生活

‧孩子需要安全與被愛、需要無條件地給予時間和關注、
    需要行為上受限制約束、需要冒險和犯錯的空間、
    需要更多走出戶外的時間、需要別人少拿他們做評比、
    需要有益健康的食物、需要比追逐名牌產品更寬廣的視野、
    需要能做自己的空間

‧提供小孩子組織調理和輔導,同時也給他們天真幼稚的自由

‧孩子需要我們幫他們樹立榜樣、做出犧牲、規定限度

‧鼓勵孩子伸展翅膀,但是由他們自己選擇飛行的路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AN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